哺乳期的时候使用药物应该考虑到产妇和胎儿双方面的因素,慎重的权衡利弊,正确的选择,合理用药才能确保母婴安全。比如抗菌素药物是哺乳期妇女常用的药物之一,要选择对产妇和胎儿都没有影响的药物使用,可以使用无明显禁忌症类的药物,比如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2023-10-24 16:47:08
469 浏览
产后月子
分类百科
大家在看
目录

哺乳期用药危险性等级标准

哺乳期妈妈在用药时要注意用药安全,哺乳期用药的安全级别具体如下:

许多哺乳母亲服药后没有观察到对婴儿的副作用会增加。在哺乳妇女的对照研究中没有证实对婴儿有危险,可能对喂哺婴儿的危害甚微;或者该药物在婴儿不能口服吸收利用。L1级别的药物包括有:

(1)对乙酰氨基酚,半衰期为2h,进入乳汁的量仅是少量,量少不会对宝宝有危害。

(2)肾上腺素,半衰期为1h,虽然有可能出现在母乳中,但很快就被胃肠道破坏。几乎不被宝宝吸收,除非在新生儿早期或者需观察短暂的刺激。

(3)阿莫西林,半衰期为1.7h,少于0.95%的母体剂量进入乳汁。

(4)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半衰期为1.7h,目前没有报告说明克拉维酸钾进入乳汁。

(5)其他: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等。

在有限数量的对哺乳妈妈用药研究中没有证据显示副作用增加,哺乳妈妈使用该种药物有危险性的证据很少。L2级别的药物包括有:

(1)阿昔洛韦,半衰期为2.4H,除了乳头以外的损害的局部治疗是可能安全的。但是乳头上或附近如果有伤口,在使用该药时停止哺乳。

(2)阿米卡星,半衰期为2.3h,仅有非常少的量进入乳汁。

(3)氨曲南,半衰期为1.7h,因为很小的口服吸收率(小于1%),在母乳喂养的宝宝中预计不会出现不良的影响。

(4)其他:阿奇霉素等。

没有在哺乳妈妈进行对照研究,但喂哺宝宝出现不良反应的危害性可能存在。该类药物或者对照研究仅显示有很轻微的非致命性的副作用。本类药物只有在权衡对宝宝的利大于弊后方可应用。没有发表相关数据的新药自动划分至该等级,不管其安全与否。L3级别的药物包括有:氨茶碱、两性霉素B、阿司匹林、硫唑嘌呤等。

有对喂哺宝宝或母乳制品的危害性的明确证据。但哺乳母亲用药后的益处大于对婴儿的危害,例如母亲处在危及生命或严重疾病的情况下,而其他较安全的药物不能使用或无效。

对哺乳妈妈的研究已证实对宝宝有明显的危害或者该药物对宝宝产生明显危害的风险较高。在哺乳期的妈妈应用这类药物显然是无益的。本类药物禁用于哺乳期宝宝。

1、生物碱代谢药:能够影响泌乳素的产生,从而抑制泌乳。

2、止痛药:一切普通止痛药,如可卡因、安乃近都应避免使用。因为这些药物会通过乳汁分泌出来给宝宝造成伤害。可以选择扑热息痛等来代替。

3、镇静药:如果哺乳期妈妈服用了安定、巴比妥等镇静药后,会加重婴宝宝肝的代谢负担,而且药物易于蓄积在宝宝体内。此外可引起宝宝的困倦和嗜睡。

哺乳期用药可能对宝宝有伤害

目前确认能对宝宝造成伤害的药物有下列种类,哺乳期用药应禁用:

1、抑制泌乳药物

常见的避孕药就具有抑制泌乳成分,服用该类药物对哺乳期妈妈不好,也影响宝宝健康发育。

2、抗肿瘤药物

一般的抗肿瘤药物都有较大副作用,尤其是西药,这类型的药物对哺乳期妈妈的影响很大,各种抗肿瘤药物都可能损害婴儿,抑制乳儿机体免疫和骨髓造血功能。哺乳妈妈如果患了癌瘤,应停止哺乳,否则抗癌药随乳汗进入宝宝体内会引起骨髓受抑制,出现颗粒性白血球减少。 

3、抗精神药物

这是属于中枢系统的药物,如苯巴比妥、苯妥黄钠灯,会引起宝宝出现嗜睡、皮肤“出血点”等症状。

4、抗凝药物

需用抗凝血药时,不能用肝素,以免引起新生儿凝血机制障碍,发生出血。以用双香豆素乙酯为宜。

5、抗甲状腺药

如碘剂、他巴唑、硫氧嘧啶,可由妈妈乳汁里转移到宝宝体内,抑制宝宝的甲状腺功能。口服硫脲嘧啶等,可导致宝宝甲状腺肿和颗粒性白细胞缺乏症,故应禁用。

6、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宝宝特别是新生儿,肝脏解毒功能尚未健全,若通过乳汁吸入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易导致儿童肝肾功能损伤和引起耳毒性导致耳聋。

此外,四环素可影响小儿牙齿、骨骼发育,氯霉素影响小儿骨骼造血,都应避免使用。

哺乳期用药的注意事项有很多,因为很多药物有可能会通过乳汁影响到宝宝的生长发育。具体如下:

1、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可以尽量选择进入乳汁最少的药物,和对新生儿影响最小的药物。

2、尽量选择短效药物,这样可以将药物的代谢降至最低。

3、可选择在一次哺乳结束后用药,并将下次哺乳时间间隔到4小时或以上,间隔时间根据药物的半衰期来确定,尽量避开血药浓度的峰值。

4、哺乳期用药时,如果确实不了解该药物对新生儿的安全性,可考虑暂停哺乳。

5、避免使用哺乳期禁止的药物。

哺乳期的妈妈一定要时刻的为宝宝着想,不要自作主张的去使用一些药物,出现某些疾病应该及时去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又不会对宝宝造成影响的药物。
热文
问答
文章